English

治療方法介紹

針灸的历史及其治病機理

acupuncture

由于针灸较其他治疗的副作用要少,所以近年来西方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这种治疗。但不少人不明白,针灸时所用的银针,上边并没有像常规注射时所用的药物,那它是 通过什么机理来治病的呢?要了解针灸,我们最好回顾一下它的发展史以及简单的一些中医理论。

针灸的历史

 

据历史推测,针灸出现至今,至少巳有4至5千年的历史了。目前遗留在世最早的有关针灸的文献纪载,应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可能是 几千年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该书为中国现存 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至宋代,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 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是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上世纪50年代,中国报道了令世界医学界注目的使用电针作外科麻醉。

 

针灸最早引入西欧是在18世纪,而在19至20世纪间引进北美洲。William Osler爵士在他所著的医学课本中推荐了针灸作为急性腰痛的治疗方法。1972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首次批准对针灸进行研究。次年,NIH在Maryland州的Bethesda所举行的学术会议得出以下的结论:"针灸对于某些外科麻醉以及在治疗急、慢疼痛疾病会有帮助"。 但是,近年最令西方医学界对针灸的使用引起重视的是以下两件事: 

(1)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于1996年将针灸用 针从临床III期(试验期)提升至临床II期(法定使用期),此一提升对针灸的正常使用意义甚大,因为停留在III期意味在法例上只能在医院实验室内使用。 

(2)1997年11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发表了一份对针灸疗效评估的共识报告。此报告是基于一个1200名专家参加的学术会议,参考了2302篇学术研究而达成一致 共识的。报告由25位来自不同医学专业的专家引证相关的证据撰写而成。报告结论是:"针灸对术后或化疗中出现的恶心呕吐以及牙科术后止痛有作用。对于以下疾病的综合 治疗,针灸可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疾病包括:成瘾性疾病(如吸毒、烟、酒等)、中风康复期、头痛、月经痛、网球肘、肌纤维痛、肌筋膜痛、骨关节炎、腰痛、腕 管综合症、哮喘等。对于更多的疾病或针灸潜在的更多效果、NIH建议作进一步高质量的研究。

 

针灸的作用机理

 

传统中医解释

針灸经络图中医认为:阴阳、气血、脏腑及经络穴位构成了针灸理论的基础。以下逐一进行筒单介绍:

 

阴阳学说:这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阴阳是指宇宙自然万物中,存在着两方对立的现象。例如自然界中的:白天/黑夜、夏季/冬季、日/月等; 人体中的: 男/女、动/静、热症/寒症、上身/下身、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腑/脏等。前者属于阳后者属于阴。正常健康人体,应像自然一样,其阴阳应处于动态平衡,而 经络是连结及协调体内阴(脏)和阳(腑)的通道。当经络出现阻塞时,体内阴、阳就失去平衡,人体就会发病或疼痛。而针灸的目的就是要重建体内的阴阳平衡。

 

气血学说:气与血是中医理论的另一对重要物质。气是主导大自然万物,包括人体,生长变化的动力。中医认为气循环于体内的经络内,驱动着各器官的功能及 生命的每个程序。气与血通常是一起运作的,血中含有滋养生命的营养,气推动血循环于体内,使各部得到滋养。气行血能行,气阻血则停。当经络阻塞时,气不能流动, 便形成了血瘀。此时相应部位就会出现疼痛,此即所谓"不通则痛。"

 

脏腑学说:中医的脏包括了心、肝、脾、肺、肾五脏,其功能主要是转化及储存元气。腑包括三焦、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六腑,其功能是消化食物及排泄 废物。中医的所有病痛,都与相关的脏腑有关。如果某脏器阴阳出现失衡,便可引起相关的一套症状,如肾阳虚可导致腰膝酸软,手脚冰冷、夜尿增加等。在诊断脏腑病 变时,医生要通过望(气色、舌象等)、闻(气味)、问(症状、生活习性等)、切(脉)的方法去发现阴阳失衡的情况。

 

经络穴位学说:经脉是人体气血循环的主要通道,共有14条。络脉则成网状遍布全身,连结及沟通脏腑及经脉。穴位则是脏气通过经络流至体表的一些点。经络 按其所连之脏腑来命名,如:心经、肝经、膀胱经等。穴位则分为三种:即在经脉上的经穴、在经外的奇穴和无规则压痛的阿是穴。正常人 健康时,脏气就是通过这个遍布全身的系统在体内循环不息的。当脏腑出了问题或经络受阻时,就会因气滞而出现不适的症状。针灸体表的一些穴位,可以纠正脏腑的失衡、 打通经络,重获及保持健康。这就是传统中医对针灸作用机理的解释。

 

西方医学解释

針灸图

对于中医的经络及穴位,西方医学做了大量的解剖生理学的研究。例如Langevin等人2002年发表在解剖杂志上的尸解研究发现,穴位与肌间或肌内结缔组织层的相关指数 竞高达80%。他们同时指出,当针刺穴位时,银针在组织学上会穿过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层。相反如果针刺非穴位部位,则穿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骨,而很少会 穿过深筋膜层。而当针刺刺穿深筋膜层时,会产生中医所称的"得气"现象。但这种现象与治疗效果上的关系,至今仍然未清楚。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到这种"得气"现象是 由于深筋膜"握紧"了银针而不让其拔出所致。用电脑控制的针刺仪进行计量研究发现,从穴位出针所需的力比距穴位2厘米处的非穴位部位明显大18%。Johansson早在1976年就发现, 穴位对比非穴位,前者体表温度明显高于后者,而皮肤电阻则明显低于后者。所有这些解剖组织学上的物理数据,令医学界推测,传统中医针灸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导 致了体内发生了诸如基因表迏、旦白合成等一系列的生物反应。而非穴位的随便针刺,由于其生理物理现象不同,其结果可能也难以相同。

在针灸止痛作用机理方面,大量的研究巳经证明针灸止痛是通过调整肌肉的痛域以及微细神经来起作用的。这些神经将信息传到脊髓然后激活在脊髓、脑干(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下丘脑的神经元,从 而起动了内源性鸦片类物质系统而起到镇痛作用。有数个研究显示,如果给动物用了naloxone (这是一种与内源性鸦片类物质相对抗的药物),针灸原来所引起的止痛作用 就会消失,虽然仍有争议,但却能间接证明针灸止痛是通过起动了内源性鸦片类物质系统而实现的。

 

长久以来,西方医学界一直在质疑,针灸是否一定要按传统中医的穴位经络来进行,还是随便乱刺便可达到治疗效果。因为不少人相信针灸的效果是由心理作用而成的。近代医疗研究器械的发展, 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不少的方便。

Brain image
脑扫描显示针灸所导致的脑部抑制的区域

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 Functional MRI )的发明,使科学家发现针灸对人脑的有关区域有特定、可测量的作用。近期一个研究发现,用光照射人的眼睛,可在 大脑枕叶处见到信号,而当针刺足外侧的光明穴时,也可见同样的信号出现在同样的区域,但如果随便针光明穴附近的皮肤,则见不到同样的信号反应。而2006年初,BBC报道了英国Hull York医学院的科学家,对一群自愿者的合谷穴进行了深、浅针刺,结果发现长针深刺能激活神经前下通道,从而抑制了参与疼痛反应的脑边缘区的活动(见左图),从而达到止痛作用。但浅刺却看不到这种抑制。 所有这些实验,加上之前所提及的解剖生理学的研究,都证明了传统中医的针灸,并非是靠心理而起作用的,而是有可测量的生理解剖依据支持的。Hull York 医学院的深、浅针刺研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还间接地证明了传统中医所提及的补泻针法可能并非子虚乌有。

 

 

如对中医针灸有任何疑问,欢迎致电604-464-6523给我们查询。

中药发展的历史及其使用

中药发展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大自然中为求生存逐渐创造了中医的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 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


秦汉以来,交通日渐发达,偏远地区如云、贵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以及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 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 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 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 《伤寒论》载方112条,《金匮要略》载方262条,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条,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隋唐时期,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公元657年唐皇朝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 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 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载方5300条)和《千金翼方》(载方2571条)。二书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 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认为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对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 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条,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药今天已广泛为民众使用,除作为医病用之外,常作食用及调补身体之用。在治病时,中药虽然偶可单用,但多数情况下是以君、臣、佐、使的配伍形式使用。所谓君药,是指治疗病征的主药,臣药用以配合加强君药疗效,佐药用于调和催化整个药方,使药用作减少或消除其他药不良作用。


中药药性有四气五味及升降浮沉之分。每种药都归一定的经络。故处方药物时,要根据特定情况辩证施治。中药常可有同病异治即如两个肺炎病人因辩证不同而处方不同,也有异病同治即一个肺炎病人和一个胃炎病人会因辩证相同而用同一处方。

 

中药虽属自然本草,但并非无危险。古语有”是药三分毒”之说,因此,如服药后,效果不好或更差,常提示你需要找一个中医师作准确辩证后才好继续施治,否则有可能使病情延误或恶化。

 

如对中药针灸有任何疑问,欢迎致电604-464-6523给我们查询。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一种中医外治的手法。因地域不同,对其称呼也不同,如中国北方称为"按摩",南方称为"推拿",而中原一带则称为"推按"。按摩起源甚早,根据出土甲骨文研究,公元 前14世纪已有按摩的文字记载。早期按摩手法种类很少,适应症也很少。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发现用力方向及手法的不同,治疗疗效果也不一样,从而使手法的发展日趋增 多且合理,适应症也逐渐扩大。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推拿按摩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

 

推拿按摩的治疗机理与针灸相仿。也是通过四诊、八纲、脏腑辩证后,根据人体的经络穴位给予手法刺激。虽然近代西方衍生的按摩治疗( massage therapy )、脊椎整形 ( chiropractor )及物理治疗( physiotherapy )所用的手法与中医推拿按摩中的某些手法相似,但其所根据的治疗理论根据是全然不同的。前者是根据人体骨骼肌肉的解剖 、生理及力学原理作治疗( manipulation ),而后者则从中医基本理论对人体由外至内进行调整。

 

虽然推拿按摩也能像针灸一样可打通经络,调理阴阳平衡,但其对人体全身及内脏调理方面,没有针灸取效快速及疗效持久。但它亦有针灸所不及的功效,那就是它通过手法 的活动及刺激,可矫正局部的畸形,令局部经络疏通,活血化瘀。所以在痛症或伤科中治疗,有时可起"立竿见影"之效。在临床中,医生通常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单独或将推 拿按摩与针灸并用。例如先针后按,可继行针灸已得之气,或先按后针,使反应低下的病人对针灸有所反应等等。

 

按摩有多种手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单式手法(其中包括推、拿、按、摩、揉、擦、摇、扳、拔伸、振、击、理法等)和复式手法(其中包括捏拿、抖拉、推扳、踩跷、扫散、端、 迭、掐拿等多种手法)。至于治疗过程使用何种手法,完全根据医师对病人具体情况辩证后而选取。此与中医针灸草药一样,也可出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情况。由于 推拿按摩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只要采取较平和的手法,可以说基本上没什么副作用。因此它也是人们日常自我保健常喜欢使用的方法。


 

艾灸图片 灸法的产生,是在火的发现及使用以后出现的。早期人们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开始时是用各种树枝施灸,后来发现烧艾叶有很好的祛湿温经及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发展成今时今日所常用的艾灸术。

 

艾灸也像针刺一样,通过经络腧穴的机理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只是前者用热,后者用针而已,而且两者常常并用。故此称呼上常将两者统称为"针灸"。艾灸常可分为艾柱灸和艾卷灸两种。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包括瘢痕灸和无瘢痕灸)和间接灸(包括隔姜、隔蒜、或隔附子灸等)。艾卷灸又分为艾条灸(包括温和灸和雀啄灸)和温针灸。由于艾炷灸常需直接灼伤皮肤,引起化脓,在北美洲容事引起法律争议,所以本诊所现在所采用的主要为艾卷灸。但古时中国有句医学俗语,叫"要保常安康,三里永不干"。意思是反复用直接灸烧灼足三里部位,令其化脓流水,这样可令人能抵御温疫、百病不侵。

 

艾灸具有很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因而,它特别适用于形寒肢冷、年老体弱的患者,例如风寒感冒、老年骨关节炎、妇女痛经、男性阳萎、老年耳鸣及腰膝酸软等症。

TCM cupping拔罐是通过用真空容器在体表作局部抽吸而达到治疗作用的。这是一种很古老的疗法。根据文献记载,拔罐技术不仅存在于古中国,也存在于古埃及。古时中国主要用竹筒、木罐或椰子壳,烧去中间的空气后放置于体表来治疗疾病。但今天中医治疗多用玻璃罐、金属罐或塑胶罐用泵或火抽真空来进行治疗。

 

当拔罐时,罐内负压将皮肤及之下的软组织吸入罐内,起到松解粘连、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当病人体内有瘀阻塞时,往往能拔出瘀血,使经络重新通畅,而拔过罐的表面皮肤则见于罐口相似大小的瘀斑。相反,如果体内瘀阻不严重,通常拔罐后不留瘀斑。有时中医师还会沿经络移动吸罐(走罐),作类似深部按摩及刮痧的手法治疗。皮肤的瘀斑通常持续数天,然后变黄而逐渐消失。服食薄血剂 (blood thiner) 的患者,应告诉医生,让医生调节罐内负压不致太高而导致过量瘀癍(内出血)。患有血友病的病人不宜使用此技术,以免因凝血功能障碍而形成体内巨大血肿。

 

拔罐属于中医泻法的一种,适用于所有瘀阻实症,例如所有骨、关节、肌肉、筋健等等的急慢性损伤及水肿都在其医治适应范围之内。对于年老体弱、或保健目的者,宜采用较轻负压的走罐治疗,使经络表面皮肤变红则可。

 

刮痧疗法与拔罐疗法一样,是一种作用于软组织的治疗技术。所不同的是刮痧作用于较浅部位的软组织。通常医生用一水牛角片在病人有问题的区域的表面反复刮,直至局部出现称之为"痧"的红点。如果所刮区域有问题,病人很容易出"痧",且不觉痛。如果所刮区域有没严重问题,病人会觉痛且不容易出"痧"。拔罐在走罐时也可达到刮痧的较果,但作用较深。刮痧多用于痛症或热病。是民间常用的自我疗法的一种。

多年以来,科学家们发现那些最折磨西方人的健康问题如:心脏病、糖尿病、肥胖、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症等,在中国却不太常见。同样肥胖的女人,美国人与中国人 死于心脏病的比率却是5:1。在美国,死于疾病的中年人的比率比中国高17倍。同时中国乳癌发病率是全世界最低的。

 

以上的差异不仅仅是由于基因的缘故。有研究跟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发现如果其日常饮食巳变成美国风格的话,他们同样会面对与美国人一样的健康问题。近年来,科学 家发现一些典型的中国食物和香料,内中包含了抵抗疾病的成份。以下是最近的研究结果的一些例子:

 

 茶叶中有种 polyphenols 的成份,具有对抗癌症以及心脏病的作用。在北京研究中,癌症前期的口疮,若用茶给予治疗,病灶可缩小。同时,荷兰组织了一次卫生普查,发现那 那些每天喝一到两杯红茶的人,其患上严重动脉硬化病症的几率比对照组低近一半。

 

黄豆 这是中国食谱中常用的食材,例如豆腐、酱油,豆桨等。医学专家们怀疑亚洲人患乳癌及前列腺癌这么低的原因,部分原因可能 与广泛食用黄豆有关。因为黄豆中的异黄酮(isoflavones)和植物雌激素具有抗氧化和封闭肿瘤的作用。异黄酮同时还具有增强骨密度以及缓解更年期症状的作用。

 

冬菇 冬菇内含有丰富的磨茹多糖(lentinan), 它对于促进人体产生免疫细胞有帮助。日本的医生已经报道,一些患有胃癌、结肠癌 及直肠癌的病人,在化疗期间及与提纯的磨茹多糖辅助治疗,病人的生存率明显增长。另外,冬菇内的另一成份香茹嘌呤能降低胆醇。

 

 在中医治疗中,姜可用于减少噁心及呕吐。近代研究发现,姜中的主要成份姜酚,能舒缓动物的炎症以及退烧。在南韩的一个 研究显示,用姜酚按摩剃了毛的小鼠可以防止它们患上皮肤癌。

 

蒜头 蒜汁可以杀菌并通过降低胆固醇和血压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蒜汁中辛辣的硫磺化合物能将癌组织灭于萌 芽状态。一项中国的研究显示,在中国的北方省份,胃癌死亡率最低,而在这些省份,大蒜是常规的食物。

 

卷心菜(香港人称椰菜) 在中国某些民间验方,用卷心菜治疗胃痛,也有卷心菜煮汤加入蜜糖来医治咳嗽和咽喉痛。醃糖卷心菜汁被证实可用于治疗溃疡。 近期发现,卷心菜类的青菜具有抗癌的成份。如莱菔硫烷能促进酶的生成令身体消除致癌物质。苯并吡咯-3甲醇能减慢不正常乳腺细胞的生长,此细胞是形成癌症的早期细胞。

 

食疗图片食疗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人认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本。若体内某器官或整体出现阴阳失衡,就会百病丛生。食物有不同的属性之分, 当我们吃进不同属性的食物,会对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食疗,就是要利用食物的各自属性,对体内失衡的阳阳进行调节。例如当体内出现热象时 (如脓疮、发烧、出疹、咽喉肿痛、口干糖尿等),我们进食寒凉的食物,能缓解其症状。反之,当阳虚寒底时(如手脚冰冷、贫血、眩晕苍白、口淡体弱等),给予温热食物, 能温补阳气,祛除病征。食疗的好处在于其完全依赖自然食品,无人工化学物的介入。不但可以治病,也可用于防病。例如,为了达至阳阴平衡而防病,通常在属阳的季节, 如春、夏季,进食凉性滋阴的食物,而在阴性的季节,如秋、冬季,进食温补壮阳的食物,即所谓民间所说的:"秋、冬多进补"。

 

要进行食疗,必需首先理解食物的属性,才能正确地调理阴阳平衡。知道了食物的属性,可避免在不适当的时候进食不恰当的食物而导致阴阳失衡。同时,如果你懂得食物的属 性,当你煮某种食物时,你会用与它相对的另一种食物来中和它的属性,以使它不会太温燥或者太寒凉,如煮莲藕汤加些绿豆,煮芥菜放姜等。可见食物如混合得好,对保持 健康甚有帮助。以下是一些食物属性的举例:

 

属温热滋补壮阳的食物有: 人参、鹿茸、牛肉、羊肉、生鸡或老母鸡、鹅、虾蟹、辛辣的 植物(姜、葱、蒜、辣椒等)、韮菜、椰菜、唐蒿菜、黑色食物(如塘蚤鱼、黑豆、黑糯米、竹丝鸡、茄瓜等)、竹笋、莲藕、荔枝、菠萝、白酒、红酒等。

 

属寒凉滋阴降火的食物有: 西洋参、豆腐、豆芽、豆桨、海带、绿色青菜(芥菜、西洋菜、 芹菜等)、冬瓜、蜜糖、水鸭、水鱼、瓜果(西瓜、哈蜜瓜等)、香蕉、雪梨、绿豆、啤酒等。

 

属中性的食物有: 猪肉、米麺、马铃薯、水果中的橙、葡萄、苹果、西柚等。

 

食物的烹调制作,也能影响食物的属性。例如莲藕生吃凉血,而熟食则补血; 鸭肉煲汤滋阴,但烧鸭则燥热。所以烹调方法也 分凉、热两种。如清蒸、短时水煮(香港人说的滚汤)、生食或冻吃都属于凉法; 煎、炒、油炸、烧烤、炖、或长时水煮(香港人说的煲老火汤)则属于温热法。懂得烹调的凉热, 可以用来抵消食物属性的副作用。如不少老年人便秘,需要青菜的纤维通便,很喜欢吃西洋菜,但如滚西洋菜汤来吃,吃后由于其寒凉属性而导致头晕、作呕、口淡和手脚冰冷 等症状,但如果将西洋菜加姜来炒,吃后则不会有这些症状而又达到通便的目的。

 

某些没有苦味的中药,如准山、杞子、玉竹、红枣等,可以用作食疗以增强食物的疗效。

 

以下表中是一些常见病的食疗食谱。但要清楚一点,这里所建议的食谱,对较轻的疾病和不适,或对于防病保健有帮助。但对于较严重的疾病,或者食疗后不见好转的情形, 应该寻找合资格的中医师作辩证施治,因患者有时难以辩明自己的阴阳情况。

 

常见症状 建议食谱

qi gong气功气功其实是一种驱动意念的运动。用于医学治病强身时,多与调整呼收、集中意念及控制放松等技术有关。这相似于西方医学中的relaxation和biofeedback的相互结合。在 当今人体的疾病中,大部分与精神因素多少有点关系,如精神紧张引起高血压、免疫系统出问题的例子屡见不鲜。而练习气功则恰恰能使我们的大脑皮层暂时得以放松,使身 体在无精神压力下进行自我内部调节,因而可作为许多病的治疗及保健的方法。

就中医而言,气的阻滞是许多疾病产生的原因。中医认为,内脏产生的气,运行于经络,推动着血循环把养分带到身体各处。当人的器官衰弱导致气的生成减少(如肾气虚), 或经络阻塞导致气不能流动(如肝气郁结)时,就会产生疾病。由于气是推动血的动力,气滞往往带来血瘀(如关节或全身痛)。而气功在中医理念上就是要帮助人们从气的生 成到气的循环都进行自我调节。由于其能益气通络、调节阴阳,不少人在练功一段时间后,确实发现原来存在的一些健康问题得以改善。尤其是某些疾病如失眠、高血压、抑郁 症、胃肠不适、腰酸腿痛等见效尤甚。不过,气功对身体保健多于治疗,练习气功不能像其他疗法一样可很快见效,往往要练习3-6个月甚至更长,才渐显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气功师声称他们能用气功治愈癌症、心肌梗塞、爱滋病等致命疾病。但到目前为止都未有确切的科学证据或大宗的临床研究证实这一点。虽然气功毫无疑 问可强身健体,且对与精神有关的所有疾病都有帮助,但不可因此而误信气功可治任何严重疾病而不去医生处求医而延误了病情。病人有病时仍需先给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及 治疗,而气功在治病方面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气功有多种,本诊所劝用的是一种给病人自行练习、类似现代科学的Bio-feed-back和Relaxation技术的静功。主要用于有失眠、高血压、情绪不稳的患者。目前所见临床 效果尚不错,部分患者应用后症状确实改善不少。

預約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