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针灸较其他治疗的副作用要少,所以近年来西方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这种治疗。但不少人不明白,针灸时所用的银针,上边并没有像常规注射时所用的药物,那它是 通过什么机理来治病的呢?要了解针灸,我们最好回顾一下它的发展史以及简单的一些中医理论。
针灸的历史
据历史推测,针灸出现至今,至少巳有4至5千年的历史了。目前遗留在世最早的有关针灸的文献纪载,应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可能是 几千年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该书为中国现存 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至宋代,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 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是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上世纪50年代,中国报道了令世界医学界注目的使用电针作外科麻醉。
针灸最早引入西欧是在18世纪,而在19至20世纪间引进北美洲。William Osler爵士在他所著的医学课本中推荐了针灸作为急性腰痛的治疗方法。1972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首次批准对针灸进行研究。次年,NIH在Maryland州的Bethesda所举行的学术会议得出以下的结论:"针灸对于某些外科麻醉以及在治疗急、慢疼痛疾病会有帮助"。 但是,近年最令西方医学界对针灸的使用引起重视的是以下两件事:
(1)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于1996年将针灸用 针从临床III期(试验期)提升至临床II期(法定使用期),此一提升对针灸的正常使用意义甚大,因为停留在III期意味在法例上只能在医院实验室内使用。
(2)1997年11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发表了一份对针灸疗效评估的共识报告。此报告是基于一个1200名专家参加的学术会议,参考了2302篇学术研究而达成一致 共识的。报告由25位来自不同医学专业的专家引证相关的证据撰写而成。报告结论是:"针灸对术后或化疗中出现的恶心呕吐以及牙科术后止痛有作用。对于以下疾病的综合 治疗,针灸可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疾病包括:成瘾性疾病(如吸毒、烟、酒等)、中风康复期、头痛、月经痛、网球肘、肌纤维痛、肌筋膜痛、骨关节炎、腰痛、腕 管综合症、哮喘等。对于更多的疾病或针灸潜在的更多效果、NIH建议作进一步高质量的研究。
针灸的作用机理
传统中医解释
中医认为:阴阳、气血、脏腑及经络穴位构成了针灸理论的基础。以下逐一进行筒单介绍:
阴阳学说:这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阴阳是指宇宙自然万物中,存在着两方对立的现象。例如自然界中的:白天/黑夜、夏季/冬季、日/月等; 人体中的: 男/女、动/静、热症/寒症、上身/下身、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腑/脏等。前者属于阳后者属于阴。正常健康人体,应像自然一样,其阴阳应处于动态平衡,而 经络是连结及协调体内阴(脏)和阳(腑)的通道。当经络出现阻塞时,体内阴、阳就失去平衡,人体就会发病或疼痛。而针灸的目的就是要重建体内的阴阳平衡。
气血学说:气与血是中医理论的另一对重要物质。气是主导大自然万物,包括人体,生长变化的动力。中医认为气循环于体内的经络内,驱动着各器官的功能及 生命的每个程序。气与血通常是一起运作的,血中含有滋养生命的营养,气推动血循环于体内,使各部得到滋养。气行血能行,气阻血则停。当经络阻塞时,气不能流动, 便形成了血瘀。此时相应部位就会出现疼痛,此即所谓"不通则痛。"
脏腑学说:中医的脏包括了心、肝、脾、肺、肾五脏,其功能主要是转化及储存元气。腑包括三焦、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六腑,其功能是消化食物及排泄 废物。中医的所有病痛,都与相关的脏腑有关。如果某脏器阴阳出现失衡,便可引起相关的一套症状,如肾阳虚可导致腰膝酸软,手脚冰冷、夜尿增加等。在诊断脏腑病 变时,医生要通过望(气色、舌象等)、闻(气味)、问(症状、生活习性等)、切(脉)的方法去发现阴阳失衡的情况。
经络穴位学说:经脉是人体气血循环的主要通道,共有14条。络脉则成网状遍布全身,连结及沟通脏腑及经脉。穴位则是脏气通过经络流至体表的一些点。经络 按其所连之脏腑来命名,如:心经、肝经、膀胱经等。穴位则分为三种:即在经脉上的经穴、在经外的奇穴和无规则压痛的阿是穴。正常人 健康时,脏气就是通过这个遍布全身的系统在体内循环不息的。当脏腑出了问题或经络受阻时,就会因气滞而出现不适的症状。针灸体表的一些穴位,可以纠正脏腑的失衡、 打通经络,重获及保持健康。这就是传统中医对针灸作用机理的解释。
西方医学解释
对于中医的经络及穴位,西方医学做了大量的解剖生理学的研究。例如Langevin等人2002年发表在解剖杂志上的尸解研究发现,穴位与肌间或肌内结缔组织层的相关指数 竞高达80%。他们同时指出,当针刺穴位时,银针在组织学上会穿过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层。相反如果针刺非穴位部位,则穿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骨,而很少会 穿过深筋膜层。而当针刺刺穿深筋膜层时,会产生中医所称的"得气"现象。但这种现象与治疗效果上的关系,至今仍然未清楚。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到这种"得气"现象是 由于深筋膜"握紧"了银针而不让其拔出所致。用电脑控制的针刺仪进行计量研究发现,从穴位出针所需的力比距穴位2厘米处的非穴位部位明显大18%。Johansson早在1976年就发现, 穴位对比非穴位,前者体表温度明显高于后者,而皮肤电阻则明显低于后者。所有这些解剖组织学上的物理数据,令医学界推测,传统中医针灸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导 致了体内发生了诸如基因表迏、旦白合成等一系列的生物反应。而非穴位的随便针刺,由于其生理物理现象不同,其结果可能也难以相同。
在针灸止痛作用机理方面,大量的研究巳经证明针灸止痛是通过调整肌肉的痛域以及微细神经来起作用的。这些神经将信息传到脊髓然后激活在脊髓、脑干(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下丘脑的神经元,从 而起动了内源性鸦片类物质系统而起到镇痛作用。有数个研究显示,如果给动物用了naloxone (这是一种与内源性鸦片类物质相对抗的药物),针灸原来所引起的止痛作用 就会消失,虽然仍有争议,但却能间接证明针灸止痛是通过起动了内源性鸦片类物质系统而实现的。
长久以来,西方医学界一直在质疑,针灸是否一定要按传统中医的穴位经络来进行,还是随便乱刺便可达到治疗效果。因为不少人相信针灸的效果是由心理作用而成的。近代医疗研究器械的发展, 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不少的方便。
脑扫描显示针灸所导致的脑部抑制的区域
|
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 Functional MRI )的发明,使科学家发现针灸对人脑的有关区域有特定、可测量的作用。近期一个研究发现,用光照射人的眼睛,可在 大脑枕叶处见到信号,而当针刺足外侧的光明穴时,也可见同样的信号出现在同样的区域,但如果随便针光明穴附近的皮肤,则见不到同样的信号反应。而2006年初,BBC报道了英国Hull York医学院的科学家,对一群自愿者的合谷穴进行了深、浅针刺,结果发现长针深刺能激活神经前下通道,从而抑制了参与疼痛反应的脑边缘区的活动(见左图),从而达到止痛作用。但浅刺却看不到这种抑制。 所有这些实验,加上之前所提及的解剖生理学的研究,都证明了传统中医的针灸,并非是靠心理而起作用的,而是有可测量的生理解剖依据支持的。Hull York 医学院的深、浅针刺研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还间接地证明了传统中医所提及的补泻针法可能并非子虚乌有。
如对中医针灸有任何疑问,欢迎致电604-464-6523给我们查询。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中国针刺麻醉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震动,西方出现了大量的有关针灸在生理、生化、药理以及临床方面的研究,而且此研究趋势仍在不断发展。也即是 说西方开始用他们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了。例如有人对600例冠心病的病人用针灸治疗,发现有80%的症状缓解率,而另一个研究发现645例急性痢疾病人针灸10天后,90%病人 痊愈。除此之外,大量研究还报道了针灸对消炎、止痛、控制发烧、提高免疫、抗休克、解痉、抗麻痹等方面的作用。 针对与日俱增的针灸研究,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举行了一个有12个国家参加的国际针灸会议。会议讨论制定了未来对针灸的临床应用、理论研究、培训教育以及技术转让等的优先次序及要求标准。 |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针灸不是一种能医所有病的万能技术。但根据以往临床经验的总结(并非都含对照组的临床研究),针灸对冶疗以下疾病有相当的疗效。当然,此处所列的疾病, 并不包括所有针灸有效的疾病,换言之,针灸可能能帮助比以下所列的更多的疾病。 |
|
|
|
从以上所列的众多疾病所看,针灸治疗似是一种作用于全身、提高人体对疾病修复能力的疗法。 |
如对中药针灸有任何疑问,欢迎致电604-464-6523给我们查询。
针灸治疗每次需时平均约1小时。至于要做多少次治疗才能见效,则因人、因病而异。由于针灸不同于注射,并没有药物进入你的体内,其是否或如何起效,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对 刺激的反应。所以,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起效快慢或大小可以相差甚远。例如腰痛,有人只做1次治疗则完全康复,而有人却需5次或更多的治疗才见效,有人甚至做10次 也完全不见效。即使同一个人,数年前一次针灸便治愈了腰痛,数年后腰痛复发,找回同一个医生做同样的治疗,却要10次才见效!为何会这样?究其原因,可能是数年前患者 体质较强壮,故对针灸的反应较好,加上数年前是新伤,现在是旧患,其康复又较前困难,因而出现了这种情况。总的来说,初发的病症、患者年轻体壮,康复所需的治疗就少, 反之,所需的治疗就多。对于慢性疾病,起效所需的治疗次数平均是5-10次。因此患者要有足够的耐性和心理准备,切忌做1-2次不见效就放弃,与其这样,倒不如不要开始。 因为这样不但对疾病无帮助,反而浪费了你的时间和金钱。
对于针灸治疗的反应,也很因人而异。通常下针以后,病人都会有酸、麻、胀、痛的所谓"针感"。有时还觉得这种针感向远处传导。但也有人下针以后完全无感觉但却仍然起 效。有部份痛症的病人,治疗后的头两天疼痛反见增加,之后便见痛症逐步消失而痊愈。也有病人针完当天便见症状缓解,以后逐渐痊愈。部分患者,治疗后立见好转,但以 后又见反复,但总的趋势仍是逐步康复。有些人用电针比较好,有些人则不然。而有些人用强刺激有效,但有些人却反而令症状加重。所以,头1、2次治疗,医生及病人都要有 一个反应摸索调整期,之后才连续使用适用于病人个体的治疗方案。
如果病人连续做5次治疗都完全无效,我们则可怀疑针灸可能帮不了该病人的问题,此时多数会同病人讨论是否应该再继续。由于不少到本诊所就诊的病人未做针灸前已尝试过 其他各种的治疗,本次针灸已是手术前最后的一种尝试,所以尽管5次治疗无效后也不愿轻而放弃。居然有人继续坚持做至15次以后始见疗效而得以缓解。也有人因10次治疗 无效而停止治疗后的两天,突然致电说今早开始突然不痛了。这些现象更说明了针灸个体的差异以及其疗效的不可预料。
虽然在中国的政府医院,针灸治疗的进行通常是每天1次,连续10次或以上完成整个疗程,但在我们过去十几年西方私人行医的经验发现,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头两周,每周2次 治疗,之后改为每周1次,同样可达到不错的效果。
目前市场上许多针灸的广告声称可以"根治"许多疾病。但根据医学的研究,尚未有许多证据证实针灸可以逆转已经损害的组织结构回复正常。例如椎间盘突出或骨关节炎,针 灸可令其症状舒缓、功能攻善甚达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但这不等于针灸就"根治"了这种疾病,因为突出的椎间盘或磨损的关节软骨仍在那里,针灸只不过打通了经脉、消除了 炎症水肿而使病人自觉"痊愈"了。如果病人不注意锻炼或保护但己,受了外伤或风、寒、湿邪侵袭,旧患随时可复发。而且复发以后有可能比上次更难医治。所以对于某些慢 性退行性变的病人,我们常主张病人保持经常运动(如游泳、太极拳等)以维持疗效及避免复发。对个别需要的病人,我们尚主张其定期作针灸(如每月1次)加以维持。事实证明 不少患者只要维持保护得好,可以长期保持良好状态而避免手术治疗的。
由于以前的中国以及现在某些国外私人执业者重复使用针灸的用针,令许多人担心针灸用针不干净而产生交叉感染而染上肝炎、爱滋等病。在今天的加拿大,患者如果身在BC、 Alberta、和Quebec三省做针灸治疗,只要找的是注册针灸师或中医师,患者就不用再担心这个问题了。因为该三省政府,为保障公众安全以及保证执业者的素质,立法管理 针灸行业。所有注册执业者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训练以及专业操守。其中一点就是严禁重复交叉使用针灸用针。所以今时所有注册执业者都使用出厂时巳消毒密封好的一次过用 针。针用完后一般密封送至特别的机构焚毁。
与平常所见的注射不同,针灸用针非常细小,也不用注入什么药物。其作用机理是刺激提高人体本身的修复能力来修复作用。由于无外来化学药物介入,针灸被西方医学界称 为最少副作用的一种治疗手段。这也是近年为何这么多西方患者寻针灸的原因。事实上,在我们的诊所,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西医生,将他们不能服药的病人推介给我们做 针灸治疗。
许多人都担心针灸会否因刺伤神经而导致瘫痪或刺伤内脏器官而产生致命的事故。这些医疗事故在文献报道中是有见过。但这种可能性对于一个受过良好解剖及技术训练的执 业者来说,可说是微乎其微。针灸有时会有少许出血而列起局部皮肤暂时性的瘀斑,但因为其不会影响患者的健康,所以这从来都不认为是副作用。有个别患者,由于精神 紧张或空腹,引致一过性低血糖而出现"晕针"反应,但若有足够解释、治疗前进食少许,以及治疗过程取平卧位,这种反应则可避免。但要注意一点,如果患者有心脏起博器, 则不要做电针治疗,免至出现心律失常。另一点,我们不会在感染的皮肤上用针。
总的来说,只要执业者有足够训练及经验,针灸可以说是非常安全的。在我们过往23年的执业期间,从未见过任何因针灸而引起的损伤。所有文献上有关针灸的严重副作用, 我们认为都是与执业者训练及经验不够、或者责任心不够而引起的。所以BC省中医针灸管理局忠告市民,若要做针灸,一定要找注册执业者,因为注册执业者注册时需要有 一定足够的专业训练。另外注册执业者如果因责任心或技术上出错,会有保险公司赔偿。但如果你找的是非注册人员,则你要自页一切不良的后果。每个城市地区都有注册 执业医师,如果你想就近找一个,可以进入BC省中医针灸管理局网站www.ctcma.bc.ca查找,或 致电604-638-3108给BC省中医针灸管理局。
中医发展史
据现存文献记载,中医至少巳有三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 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 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 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和发展。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 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 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交通日渐发达,偏远地区如云、贵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以及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 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 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 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 《伤寒论》载方112条,《金匮要略》载方262条,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条,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该书为中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 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该书载列了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病症1700多种。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 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例如:认为某些寄生虫的感染与饮食有关等。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隋唐时期,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公元657年唐皇朝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 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 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载方5300条)和《千金翼方》(载方2571条)。二书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 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认为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对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
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教学方法也有 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 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是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 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 《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 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条,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有了一定的成就。如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 等。而王清任则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 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918)之《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19世纪中叶)之《华洋脏腑图像合纂》;张锡纯(1860-1933)之《医学衷中参西 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陆医学界在政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政策下,令中、西医结合更达到了长足的进展。
中医药学能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存在价值,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中国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而近年它在西方的发展,更令世人 对它为之瞩目。目前加拿大卑斯省对中医针灸巳经立法,将其纳入医疗专业的其中一种。相信今后它能在世人的努力下,得到发扬光大,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中医理论简介
中医基本理论主要有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人将对自然界的认识加以抽象概括后,用于解释和指导医学的理论
阴阳学说:这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阴阳是指宇宙自然万物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两种现象。例如白天、夏季、动、火等属阳;而黑夜、冬季、 水、静等属阴。 在人体中,男性、热症、交感神经系统、脏、好动或机能亢进等属阳,而女性、寒症、付交感神经系统、腑、好静或机能减退等属阴。中医治病时所用的八 纲辩证也是以阴阳作为总纲的,如表症、热症、实症属于阳,而里症、寒症、虚症属于阴。在自然界万物中,阴阳处于动态平衡中,如冬天北半球日短夜长,到了夏天则会 日长夜短以达至两者全年的平衡。正常人健康时,其阴阳也处于动态平衡。一旦阴阳失衡而不能靠自身恢复时,我们则称之为病,此时便要就诊医生,重建体内的阴阳平衡。
五行学说:就是用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的属性、及其互相之间的相生相克现象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理论。例如自然界中木生火,而人体中肝属木、 心属火,当肝阳上亢时,便导致了心火旺盛,病人会出现脾气暴躁的表现。所以治疗上当疏泄肝木后,心火自然得以平息,症状也就自然缓解。这是古人用一种很朴素的自 然辩证法来解释人体的医学理论。
脏腑学说:是中医有关人体结构、生理及病理的理论。包括脏腑及精、津、气、血两个部分
脏腑:分为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五脏的共同特性是"藏精气"(所谓"精气",是气血津精的总称,它是产生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 质基础)。而五脏本身又各具其特异的功能,如心主神、肝主筋、肾主骨等。六腑的共性是"传化物",即将摄入之水谷化精微,同时又排出身体的糟粕。脏与脏之间存着五行的 关系,脏与腑则通过径络构成相应表里的关系,整个脏腑加经络构成了互相联系的整体。
气血精津:如果说脏腑是构成人体基本结构的话,气血精津则是维持生命正常功能的养分。精和气可来源于先天和后天饮食水谷的化生,而血和津液主要来源于后天。
中医对人体病因病理的辩证以及对疾病施治过程的用药、针灸等,基本上就是根据这两大学说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除了针刺及中药之外,中医尚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病人。虽然这些方法可单独使用来帮助病人,但执业医师通常会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加以混合使用。如针加灸、加药、 加推拿按摩或配合食疗指导等等。以下是各种治疗方法的具体介绍:
灸法的产生,是在火的发现及使用以后出现的。早期人们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开始时是用各种树枝施灸,后来发现烧 艾叶有很好的祛湿温经及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发展成今时今日所常用的艾灸术。
艾灸也像针刺一样,通过经络腧穴的机理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只是前者用热,后者用针而已,而且两者常常并用。故此称呼上常将两者统称为"针灸"。艾灸常可分为艾 柱灸和艾卷灸两种。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包括瘢痕灸和无瘢痕灸)和间接灸(包括隔姜、隔蒜、或隔附子灸等)。艾卷灸又分为艾条灸(包括温和灸和雀啄灸)和温针灸。由于艾炷灸常需直接灼伤皮肤,引起化脓,在北美洲容事引起法律争议,所以本诊所现在所采用的主要为艾卷灸。但古时中国有句医学俗语,叫"要保常安康,三里永不干"。意思是 反复用直接灸烧灼足三里部位,令其化脓流水,这样可令人能抵御温疫、百病不侵。
艾灸具有很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因而,它特别适用于形寒肢冷、年老体弱的患者,例如风寒感冒、老年骨关节炎、 妇女痛经、男性阳萎、老年耳鸣及腰膝酸软等症。
这是一种中医外治的手法。因地域不同,对其称呼也不同,如中国北方称为"按摩",南方称为"推拿",而中原一带则称为"推按"。按摩起源甚早,根据出土甲骨文研究,公元 前14世纪已有按摩的文字记载。早期按摩手法种类很少,适应症也很少。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发现用力方向及手法的不同,治疗疗效果也不一样,从而使手法的发展日趋增 多且合理,适应症也逐渐扩大。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推拿按摩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
推拿按摩的治疗机理与针灸相仿。也是通过四诊、八纲、脏腑辩证后,根据人体的经络穴位给予手法刺激。虽然近代西方衍生的按摩治疗( massage therapy )、脊椎整形 ( chiropractor )及物理治疗( physiotherapy )所用的手法与中医推拿按摩中的某些手法相似,但其所根据的治疗理论根据是全然不同的。前者是根据人体骨骼肌肉的解剖 、生理及力学原理作治疗( manipulation ),而后者则从中医基本理论对人体由外至内进行调整。
虽然推拿按摩也能像针灸一样可打通经络,调理阴阳平衡,但其对人体全身及内脏调理方面,没有针灸取效快速及疗效持久。但它亦有针灸所不及的功效,那就是它通过手法 的活动及刺激,可矫正局部的畸形,令局部经络疏通,活血化瘀。所以在痛症或伤科中治疗,有时可起"立竿见影"之效。在临床中,医生通常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单独或将推 拿按摩与针灸并用。例如先针后按,可继行针灸已得之气,或先按后针,使反应低下的病人对针灸有所反应等等。
按摩有多种手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单式手法(其中包括推、拿、按、摩、揉、擦、摇、扳、拔伸、振、击、理法等)和复式手法(其中包括捏拿、抖拉、推扳、踩跷、扫散、端、 迭、掐拿等多种手法)。至于治疗过程使用何种手法,完全根据医师对病人具体情况辩证后而选取。此与中医针灸草药一样,也可出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情况。由于 推拿按摩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只要采取较平和的手法,可以说基本上没什么副作用。因此它也是人们日常自我保健常喜欢使用的方法。
拨罐是通过用真空容器在体表作局部抽吸而达到治疗作用的。这是一种很古老的疗法。根据文献记载,拨罐技术不仅存在于古中国,也存在于古埃及。古时中国主要用竹筒、 木罐或椰子壳,烧去中间的空气后放置于体表来治疗疾病。但今天中医治疗多用玻璃罐、金属罐或塑胶罐用泵或火抽真空来进行治疗。
当拨罐时,罐内负压将皮肤及之下的软组织吸入罐内,起到松解粘连、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当病人体内有瘀阻塞时,往往能拔出瘀血,使经络重新通畅,而拨过罐的 表面皮肤则见于罐口相似大小的瘀斑。相反,如果体内瘀阻不严重,通常拨罐后不留瘀斑。有时中医师还会沿经络移动吸罐(走罐),作类似深部按摩及刮纱的手法治疗。皮肤的瘀斑 通常持续数天,然后变黄而逐渐消失。服食薄血剂( blood thiner )的患者,应告诉医生,让医生调节罐内负压不致太高而导致过量瘀癍(内出血)。患有血友病的病人不宜 使用此技术,以免因凝血功能障碍而形成体内巨大血肿。
拨罐属于中医泻法的一种,适用于所有瘀阻实症,例如所有骨、关节、肌肉、筋健等等的急慢性损伤及水肿都在其医治适应范围之内。对于年老体弱、或保健目的者,宜采用较轻 负压的走罐治疗,使经络表面皮肤变红则可。
刮纱疗法与拔罐疗法一样,是一种作用于软组织的治疗技术。所不同的是刮纱作用于较浅部位的软组织。通常医生用一水牛角片在病人有问题的区域的表面反复刮,直至局部 出现称之为"纱"的红点。如果所刮区域有问题,病人很容易出"纱",且不觉痛。如果所刮区域有没严重问题,病人会觉痛且不容易出"纱"。拔罐在走罐时也可达到刮纱的较果, 但作用较深。刮纱多用于痛症或热病。是民间常用的自我疗法的一种。
食疗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人认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本。若体内某器官或整体出现阴阳失衡,就会百病丛生。食物有不同的属性之分,当我们吃进不同 属性的食物,会对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食疗,就是要利用食物的各自属性,对体内失衡的阳阳进行调节。例如当体内出现热象时 (如脓疮、发烧、出疹、 咽喉肿痛、口干糖尿等),我们进食寒凉的食物,能缓解其症状。反之,当阳虚寒底时(如手脚冰冷、贫血、眩晕苍白、口淡体弱等),给予温热食物,能温补阳气,祛除病征。 食疗的好处在于其完全依赖自然食品,无人工化学物的介入。不但可以治病,也可用于防病。例如,为了达至阳阴平衡而防病,通常在属阳的季节,如春、夏季,进食凉性滋 阴的食物,而在阴性的季节,如秋、冬季,进食温补壮阳的食物,即所谓民间所说的:"秋、冬多进补"。
要进行食疗,必需首先理解食物的属性,才能正确地调理阴阳平衡。知道了食物的属性,可避免在不适当的时候进食不恰当的 食物而导致阴阳失衡。另外,食物的烹调制作,也能影响食物的属性。熟悉了这些,能使你在使用食物调理和治疗身体时,能做到得心应手。
如欲详细了解食物的属性、烹调原则以及食疗的其他信息,请点击 这里。
气功其实是一种驱动意念的运动。用于医学治病强身时,多与调整呼收、集中意念及控制放松等技术有关。这相似于西方医学中的relaxation和biofeedback的相互结合。在 当今人体的疾病中,大部分与精神因素多少有点关系,如精神紧张引起高血压、免疫系统出问题的例子屡见不鲜。而练习气功则恰恰能使我们的大脑皮层暂时得以放松,使身 体在无精神压力下进行自我内部调节,因而可作为许多病的治疗及保健的方法。
就中医而言,气的阻滞是许多疾病产生的原因。中医认为,内脏产生的气,运行于经络,推动着血循环把养分带到身体各处。当人的器官衰弱导致气的生成减少(如肾气虚), 或经络阻塞导致气不能流动(如肝气郁结)时,就会产生疾病。由于气是推动血的动力,气滞往往带来血瘀(如关节或全身痛)。而气功在中医理念上就是要帮助人们从气的生 成到气的循环都进行自我调节。由于其能益气通络、调节阴阳,不少人在练功一段时间后,确实发现原来存在的一些健康问题得以改善。尤其是某些疾病如失眠、高血压、抑郁 症、胃肠不适、腰酸腿痛等见效尤甚。不过,气功对身体保健多于治疗,练习气功不能像其他疗法一样可很快见效,往往要练习3-6个月甚至更长,才渐显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气功师声称他们能用气功治愈癌症、心肌梗塞、爱滋病等致命疾病。但到目前为止都未有确切的科学证据或大宗的临床研究证实这一点。虽然气功毫无疑 问可强身健体,且对与精神有关的所有疾病都有帮助,但不可因此而误信气功可治任何严重疾病而不去医生处求医而延误了病情。病人有病时仍需先给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及 治疗,而气功在治病方面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气功有多种,本诊所所用的是一种给病人自行练习、类似现代科学的Bio-feed-back和Relaxation技术的静功。主要用于有失眠、高血压、情绪不稳的患者。目前所见临床 效果尚不错,部分患者应用后症状确实改善不少。
在中国人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上了年纪的人有病痛时喜欢去看中医,而年青一辈的患者则无论什么问题都只看西医。其实这种偏向都是由于患者对两种医学的特性 了解得不深所致。在过去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亲眼见到有的病人在患了危及生命的重症时(如心肌梗塞),却贸然选择中医治疗而耽误了抢救的时机。而有些病人觉得不 舒服,但又查不出有什么问题,西医生只好认为是精神压力所致,于是给予抗抑郁药,服后由于其付作用而导致更不适的情况....。究竟何时选用何种医学才合适?要解答这 个问题,必须要对两种医学的优缺点有所认识。
中医和西医,不管在对疾病的诊治手段方面,还是对疾病认识的理论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不同。简单概括,我们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治病理论 | 用现代病理、生理、微生物和药理的知识来研究人体的疾病。其研究过程由宏观到微观,虽然历史不长,但理论更新迅速,对疾病本质的揭示却日新月异。 |
用阴阳五行理论来分析人体机能的变化。认为人体在健康的慨下,体内各脏器的阴阳应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此种平衡,使得内脏之气能正常运行于经络中, 从而推动血的循环。当阴阳失衡时,经络闭塞,气血阻滞,从而产生了临床上了相应的症状。 |
诊治方法 |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
优、缺点 | 优点: 缺点: |
优点: 缺点: |
无论两种医学有多么的不同,但都有其各自的长、短处。中医虽然发展缓慢,但经历数千年仍能留存于世,可证明其有不可取代的长处。因此,作为医者或患者,应将两种医学 取长补短,使其结合后为患者发挥出最大的疗效。例如化疗病人加上中医针灸治疗,不但可减轻化疗的付作用,同时也由于患者体质的改着而加强了化疗的疗效。因此,任何自视过高或 排斥异己的思维,都将不利于病人的健康及医学的发展。
根據BC省衛生專業法,中醫針灸是一合法醫療衛生專業。所有合法執業者,必需持有該專業的註冊牌照。BC省中醫針灸管理局忠告患者,若要做针灸治疗,最好尋找註冊執業 中医针灸师,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BC省所有城镇区域均有注册中医针灸师。公众若要找你所在區域的註冊執業醫師。可致電604-638-3108给BC省中醫針灸管理局或者從它的網站 www.ctcma.bc.ca中查询。
Yes, a disscusion of TCM is incomplete without mentioning all other therapeutic modalities. Except for acupuncture and herbs, the following methods are usually used individually or combined together:
Moxibustion is a form of heat therapy where an moxa stick which made from the dried leaves of Artemesia vulgaris, is burned and used to indirectly heat specific acupuncture points or regions of the body. The Chinese character 'Jiu'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art of moxibustion, and literally means 'to scar with a burning object'. Moxibustion does not now involve scarring, but moxa is still used to provide local heat over acupuncture point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considered complementary forms of treatment, and are commonly used together. Moxibustion is usually used for the following ailments such as pain which aggravated by cold and damp, chronic fatigue, poor circulation, asthma, certain types of paralysis, some arthritic disorders and so on.
Tuina is a Chinese word that means manipulation and massage of the human body. Many manipulat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uina in the past few thousand years. They cover a wide range of procedures from the very gentle to the firm or vigorous. Some of these techniques are quite simillar to what the massage therapists, physiotherapists and chiropractors use today. Acupressure is one of these techniques, which gives gentle but firm pressure on some points of the body. As a healing art, tuina is as old as instinct itself - the spontaneous manipulating of a place on the body that is aching, wounded, or tense.
More than five thousand years ago, the Chinese discovered certain points on the body which - when pressed, punctured, or heated - had a beneficial effect on some ailments. Gradually, through trial-and-error and the sharing of experience, more and more points were discovered, and the Chinese noticed that points with similar functions lined up to form 14 meridians in our body. Stimulation of these points or meridians not only alleviated pain but also influenced the functioning of certain internal organs. Now it has been proven scientifically that these points have a lower skin resistance, that is, they transmit a greater current of human energy that is necessary for staying health.
Tuina has much in common with acupuncture. They use the same theory of points and meridians to promote healing through the release of tension and the increase of blood circulation. The fundamental distinction lies in the needles used in acupuncture and the skilled hands used in Tuina.
Although Tuina, especially the acupressure, can stimulate the meridiands and points to relieve various health problems, its most advantage is on its passive movement techniques on any structure as a form of treatment for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Frequently, tuina is used for soft tissue and joint injuries, relaxation, and preventive maintenance. In some instance, tuina or acupressure is used for replacement of acupuncture for those patients who can not take needles like haemophliliacs.
Cupping is a modality that uses a partial vacuum on various parts of the body for curative purpose. This is one of the oldest form of therapy. According to document records, this therapy was used not only in ancient China but also in Egypt. The ancient Chinese used bamboo, wood or coconut shells to serve as "cups". Howerver, the cups widely used now are usually made by glasses, metals or plastics.
When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skin the underlying soft-tissue is drawn to the cup. The treatment gives the tissue a superb massage. It breaks down adhesions and thus removes hindrances to the circulation. Sometimes, the cups may be moved to provide an extensive form of massage and skin stimulation. After the cupping, slight bruising might take place in the treated areas, but this is of little consequence.
Cupping is unique in its ability to provide a suction effect on the soft-tissue. Among the numerous complaints and diseases that can benefit from cupping are any painful congested area, bronchitis, swellings, arthritis, lumbago, low backache, sprains, and soft-tissue injuries.
Food therap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 Chinese believe there are two vital forces in our body, Yin and Yang. When these are in a state of balance, we are healthy and when they are out of balance, disease will occur. Since foods also can be classified as yin and yang, or neutral, depending on the energy they impart to the body, they therefore can be used for preventing or treating many diseases. For example, if you suffering from "Yin diseases" like anemia, Yang foods may relieve such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if you suffering from "yang infections" like sore throats, measles, you had better to eat Yin foods; Intake of right food in right time can keep or restore the body's Yin and Yang in a balanced situation. To preventing diseases, the Yang season, like summer, should eat more Yin foods, and winter more Yang foo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oking methods can be classified as Yin and Yang as well, for example, steamed or boiled ways, or food eaten in raw belong to Yin, and fatty and fried foods belongs to Yang. Therefore, if you want your foods less Yin or Yang, you can cook it in an opposite way. For example, many Chinese seniors love to eat watercress for their constipation, but they don't like its "cool nature" because it makes them feel uncomfortable (e.g. stomachache, gas, cold hands and feet or dizziness) after eating it, so they fried the watercress with fresh ginger, eating in this way, they don't worry about its "cool nature" any more.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inese food therapy, please click HERE
Qigong is an exercise involved deep breathing, concentration, and relaxation techniques used by individuals for themselves. Qigong had been incorporated into Chinese medicine for very long time.
In Chinese Medicine, there is only one cause of illness and that is congestion. When Qi (vital energy) is blocked within the body system, the Yin and Yang become imbalance, then the body eventually manifests some physical imbalance or sickness. Qigong, like other practical methods as acupuncture, tuina etc, can influence the flow of vital energy and naturally help relieve congestion and therefore, is beneficial to health.
Some Qigong masters claimed that they had cured a wide variety of diseases including cancer, heart disease, AIDS, arthritis, and asthma etc. Unfortunately, until now, there are no large, scientifically organized clinical trials to support these claims. Therefore, although Qigong can undoubtedly improve fitness and general well-being, there's no reason to believe that it will cure any serious disease.
In short,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ve been viewed as two distinct and divergent medicines. Their approaches to physiology and healing appear quite different in perspective.
The western doctor observes the facts before him and uses the current physiological theories to explain them. It separates the various systems and organs of the body and delves deeper and deeper into the particles that comprise matter.
Chinese medicine views the body and further, the whole person, as a unified organic whole. Spiritual, mental, emotional and physical aspects are all seen as interrelated and interdependent. This perhaps explains why some people see Chinese Medicine as a "holistic therapy".
Western Medicine | TCM | |
---|---|---|
Theory | Use modern pathology, physiology, microbiology and pharmacology knowledge to study human disease. Its research process from macro to micro (start from system, now develop to DNA molecular). Although its history is not long, the theory updates very quickly.
|
Use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and Five elements to human body. When the entire system is in balance, optimal health occurs. Disease occurs when there are obstructions to the flow of Qi, deficient or excessive Qi, or when there is an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 Despite the long history, but the basic theory is almost unchanging. There is unfortunatly still not enough evidence-based medcine in TCM as there is in conventional medicine
|
Diagnosis & Treatment | Making Diagnosis: Treatment:
|
Making Diagnosis:
|
Pros & Con |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
Advantages: Suitabl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functional problems, especially for those that Western medicine can’t find the cause, but there are uncomfortable symptoms.By correcting organ dysfunction, TCM may prevent severe diseases before they are detectable by Western medicine. Compare to Western medicin, TCM, particulary acupuncture, has few and less severe side effects.Disadvantages: |
In spite of their radically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it is wiser to look up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 systems as mutually beneficial rather than exclusive. Each approach has ideas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that can be explained both scientifically and philosophically, each can benefit the individual and together they can broaden the philosophical and idelogical bases of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is a recognized and regulated profession under the B.C. Health Professions Act. You can look up or inquire a licensed practitioner in your vicinity through www.ctcma.bc.ca
www.ctcma.bc.ca or telephone the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nd Acupuncturists of British Columbia (CTCMA) at (604) 638-3108.